舰队前后排列的核心在于理解舰船类型与战场定位的对应关系。战斗开始后系统会根据舰船类型自动分配前中后排站位,前排通常由高护甲或闪避属性的舰船承担,例如奇美拉级巡洋舰或ST59战巡;中排适合部署对舰火力集中的单位如卡利斯托鱼雷型或永恒风暴级战巡;后排则安排载机母舰或远程输出舰船如721载机型。这种基础排列逻辑确保了火力梯次分布与生存能力的平衡,但需注意移动速度差异可能导致编队脱节,建议同类型舰船速度差值不超过15%。
前排舰船若选择重甲改装则需搭配维修舰提供续航,但中后期维修量往往跟不上战斗损耗,更推荐将维修舰替换为输出单位。中排舰船若配备曲射武器可无视前排掩护直接打击敌方后排,这种情况下需优先保证其生存环境。后排载机舰要注意护航艇与战机的搭配比例,防空型载机建议占比不低于30%以应对敌方空袭。改装后的特殊型号如枪骑兵防空型可突破基础定位,实现跨排位战术价值。
由于整体移动速度由最慢舰船决定,高速护卫舰与龟速战巡混编会导致战术机动性大幅下降。建议将速度差异明显的舰船分编为不同舰队,主力舰队保持400-500移速用于正面推进,另编组800移速以上的快速反应舰队执行包抄任务。增援指令可临时补充高人口舰船但会改变航行模式,需避免在曲速航行过程中使用增援导致阵型紊乱。
特殊功能舰船的排列需要突破常规逻辑。攻城类舰船如枪骑兵攻城型应独立编组高速拆家队,避开主力交战区域直取基地设施。电子战舰船通常部署在中排但需配备额外防护单位,因其容易被针对性打击。潜艇类单位具有隐匿特性,可单独编组实施伏击战术但要注意反隐单位的克制关系。这类特殊排列往往需要牺牲部分火力换取战术突然性。
最终排列方案需通过实战数据持续优化。战斗报告中舰船承伤比、输出效率等指标能反映排列合理性,例如前排单位承伤占比低于60%说明火力吸引不足,后排单位过早阵亡则需加强防空配置。建议保留多套预设编队方案,针对不同敌对阵容快速切换。自动阵型系统仍在持续优化中,相同配置在不同版本可能产生差异,需保持战术灵活性。